喜报-《金属加工(热加工)》编委会主任、知名焊接专家龙伟民获2024年度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
时间: 2025-01-22 11:36:35 | 作者: 新闻动态
12月9日,河南省委、省政府在郑州举行全省科技奖励大会,对2024年度省科学技术奖获奖者进行表彰。由中国机械研究总院郑州机械研究所有限公司龙伟民研究员牵头的“轻质及复杂构件精准钎焊关键技术与应用”项目荣获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。省委书记楼阳生为龙伟民研究员颁发证书。
龙伟民研究员是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集团首席科学家,郑州机械研究所总工程师,新型钎焊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。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,获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、第三届“万人计划”创新人才、第四届全国杰出工程师奖,是清华、北航、北理工、哈工大、大工、吉大、西交大、华科、武大、湖大等高校特聘/讲座教授、博导,培养博士博士后65人。长期从事焊接材料与机械制造工艺研发,在高性能钎料材料、高功效钎焊工艺和高可靠钎焊系统方面取得开创性成果。主持国家973、863、科技支撑、重大专项等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30多项、企业委托重点项目100多项。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、中国专利优秀奖7项,省部级特/一等奖10项,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00多件、外国专利51件。起草国家标准29项,编著出版著作19本,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,获中国科协百篇优秀论文奖、美国焊接协会戴维斯论文奖和英国翡翠论文奖。
其本次主持的“轻质及负责构件精准钎焊关键技术与应用”项目由中国机械研究总院郑州机械研究所有限公司牵头,联合华北水利水电大学、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、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完成。历经15年持续攻关、梯次迭代创新,突破了材料、工艺、装备、评价等方面的共性技术难题,取得系列重大突破,实现了轻质和复杂构件的高可靠精准制造和应用。
项目成果已应用至362家军工单位和35个行业的3000多家企业,有效促进了产业体系的优化升级,激发了经济稳步的增长的内生动力,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坚实的科技支撑和源源不断的增长极。项目技术解决了系列高端装备和战略武器核心部件制造难题,有力增强了国防实力,为维护国家主权、安全和发展利益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科技支撑。项目降低了传统制造的环境负担,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科技智慧。
接受《河南日报》采访时他表示,“心里既激动,又感觉到沉甸甸的责任。这是一个新的起点,我们承担的国家重点项目更多了,需要破解的难题也慢慢变得多。”
参加完奖励大会,龙伟民的行程依然满满当当——下午有学术报告,晚上要飞到杭州准备联合攻关,接下来再辗转上海等地……他说,科研之路没有尽头,自己还任重道远。
作为我国焊接学科带头人之一,龙伟民及团队的长期工作重点就是破解“轻质及复杂构件精准钎焊技术”这个“卡脖子”难题。1989年,龙伟民进入郑州机械研究所工作。仅仅4年后,他就和几位老一辈科技工作人员一同创建了钎焊材料技术开发部。从无车间、无设备、无资金的“三无”状态做起,不断向“卡脖子”难题和技术封锁发起挑战。
他举例,团队研制的键合线,是芯片封装的核心材料,制造技术难度极大。但国家的需要和任务就是科研的目标,龙伟民和团队夜以继日潜心研发,连续吃住在公司长达一个多月,才啃下了这块硬骨头。
凭着这份信念和执着,龙伟民担任主任的新型钎焊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,成为河南省首批、郑州市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。近年来,该实验室承担国家重大专项、国际合作、重点研发及省市重大专项等科研任务近300项,发挥着重大的科学技术创新、产业支撑和安全保障作用。
“我们团队现在有100多人,平均岁数不到35岁,是一支充满朝气的队伍。”龙伟民说,希望能为这些年轻人创造更坚实的平台、更广阔的空间,让他们可以尽情施展才华。
在龙伟民看来,科学技术创新的起点是创新,落脚点是产业。“下一步,我们将开展无应力钎焊研究,继续挑战世界科学技术前沿。同时,还将结合河南在金刚石领域的优势,发挥好科学技术创新对产业支撑的重大作用。”他说。